为工程师充电 为小企业加油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汽车圈过去一周发生了这些大事!

[复制链接]
8 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 价格战终结:政策切换与产能收缩
价格战终结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交织。行业库存高达345万辆的重压下,车企不得不停止流血式竞争。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1%,其中5月单月降幅达9.1%。
与此同时,产能收缩已成行业共识。比亚迪已放慢生产扩张步伐,取消夜班并将部分工厂产量减少至少三分之一,暂停新建生产线计划。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公开指出:“全球汽车产能严重过剩,不再新建工厂,不搞重复建设。”东风、广汽、上汽等主要车企均启动产能整合与人员优化。
2 、政策驱动:监管重拳整治内卷
这场急刹车背后有着鲜明的政策导向。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消防救援局三部门联合召开会议,严令车企承担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禁止夸大宣传和降低质量标准。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将内卷式竞争纳入重点整治范围。作为占GDP超10%的战略支柱产业,汽车行业首当其冲。
“内卷是最低级的竞争行为,是经济界公认的自杀式恶性竞争。”吉利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在重庆论坛上直言。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更将降价称为“饮鸩止渴的手段”。
监管利剑已开始出鞘。17家上市车企被迫对供应商账期做出承诺,监管部门同步加强产品质量一致性检查,防止低质低价危害公共安全。
各车企7月价格政策变化一览:
比亚迪全系:取消限时“一口价”政策,终端优惠收窄5-10%,稳定价格体系,改善毛利。
长安汽车:金融方案及报价作废,促销力度回调,半年报利润修复。
北汽蓝谷:优惠政策全面调整,高端车型价格企稳,品牌价值重塑。腾势/方程豹/深蓝:启用新购车政策,区域差异化定价强化,精准市场定位。
3、 小米搅局:YU7上市重塑竞争格局
当传统车企忙于收缩战线时,小米汽车却以颠覆者姿态高调进场。6月26日,雷军宣布小米首款SUV车型YU7正式发布,较原计划提前登场。
这场发布会暗藏玄机。雷军在微博预热时特别强调:“YU7有90%零部件重新开发,驾驶风格更偏舒适。”直接回应了外界对其“SU7升级版”的质疑。
市场反应远超预期。YU7开启预订1小时即收获28.9万辆大定订单,仅定金收入就突破14亿元,潜在销售收入可能超过300亿元。
“当小米均价30万的车型能取得如此成绩,其他车企还有必要继续价格内耗吗?”一位证券分析师在研报中发出灵魂拷问。小米的强势入场,客观上加速了传统车企的价格战退潮。
4、 产业变局:渠道革命与下乡战略
汽车产业的调整已延伸到渠道与市场战略层面。蔚来在澳门市场悄然启动渠道变革,7月1日起授权广东鸿粤汽车集团作为澳门唯一总代理,终结直营模式8。
“我们希望用很低的资金成本去到更多市场。”蔚来内部人士透露,香港及海外市场将全面推广代理制。
与此同时,“汽车下乡”战略进入2.0时代。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呼吁推动“汽车与服务双下乡”,构建符合农村特点的消费生态。
政策导向明确:统筹生产、销售、金融、充换电及售后服务领域主体,合作完善全周期售后服务网络。
欧拉品牌则在产品定位上做减法。据知情人士透露,欧拉计划重建独立渠道,新车型将“去女性化”,不再聚焦低价车市场,转而强调技术硬核属性。
资本市场的反应验证了这场转型的价值。在港股汽车板块,浙江世宝、佑驾创新等智能驾驶概念股涨幅超过3%。当武汉投资促进大会签下984.9亿元汽车制造和服务项目时,产业资本已用真金白银为新的竞争范式投票。
车企高管们开始重新思考竞争本质。比亚迪王传福在股东大会上承诺“不会拉踩别人”;长安朱华荣强调“绝不损害用户利益参与竞争”;吉利杨学良则宣布“永远不做卷王”。
这些宣言背后,是汽车产业从价格血拼到价值重构的艰难转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