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工程师充电 为小企业加油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电池包热失控防护:从 “被动降温” 到 “主动预警” 的技术路径对比

[复制链接]
7 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动力电池热失控是安全核心难题,超 70% 的起火事件与之相关。传统被动降温技术聚焦热失控后的遏制,而主动预警技术则致力于提前防范,两种路径的差异对行业发展意义重大。
OIP-C.jpg

被动降温技术详解:​
隔热材料的应用与局限​
气凝胶、陶瓷纤维等隔热材料广泛应用于电芯及模组间,能有效阻挡热量传导,延缓热失控扩散。但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其性能会衰减,且仅能延缓热传递,无法根本消除热量。
散热系统的原理与不足:
风冷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但散热效率有限,难以应对快充等工况。液冷系统散热能力强,可减小电池温差,但结构复杂,故障率和维护成本高,极端低温下还可能出问题。​
被动降温技术在实际案例中的表现​:
2019 年某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显示,即便采用了隔热材料与液冷系统,在复杂工况下,仍无法阻止热失控扩散,暴露了其局限性。​
主动预警技术崛起​:
传感器技术的革新与应用​:
温度传感器能捕捉电池细微温度波动,压力传感器可监测电池包内压力变化,气体传感器能检测热失控释放的特征气体,为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数据处理与分析算法的升级​:
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热失控预测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等算法分析实时数据,判断风险等级,还能预测热失控趋势,为车辆控制提供依据。​
主动预警技术的实际应用成效​:
部分车企的量产车型搭载该技术后,成功预警多起潜在热失控事件,大幅提升了车辆安全性。​
两种技术路径对比​:
防护时机与效果对比​:
被动降温在热失控发生后启动,仅能延缓其发展;主动预警在早期就介入,配合措施可避免热失控,效果更优。​
成本与技术复杂度对比​:
被动降温中液冷系统成本高,主动预警前期研发成本高,但长期有成本效益优势。主动预警技术复杂度更高,融合多学科知识。​
可靠性与稳定性对比​:
被动降温技术成熟但受环境影响大;主动预警依赖的传感器和算法可靠性正提升,未来有望超越被动降温。​
结论与展望​:
被动降温提供了基础保障,但局限性明显。主动预警代表发展方向,未来将向 “主动预警 + 智能防控” 一体化发展,通过优化传感器、完善算法、融合两种技术,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性,推动行业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