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工程师充电 为小企业加油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设计大师“叛逃记”:宝马i系设计主管加入小米

[复制链接]
51 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01 震动行业:宝马设计灵魂转投中国阵营
8月1日,宝马i系列设计主管凯·兰格(Kai Langer)在领英上宣布加入小米。这位在宝马效力22年的功勋元老,曾主导定义宝马电动化设计语言的灵魂人物,转身投向一家成立仅两年的中国造车新势力。
他不仅操刀了划时代的初代宝马i3与i8,更以充满争议的iX设计诠释其信条:“最致命的失误就是无聊,中立反应等同于失败”。而这位曾站在宝马设计金字塔尖的大师,如今在小米的汇报对象竟是昔日在宝马的下属——小米汽车首席设计师李田原。师徒倒置,暗喻行业权力正在易主。
0.jpg
02 慕尼黑暗战:小米的“桥头堡”攻势
小米的欧洲人才收割绝非偶然。在距宝马总部仅20分钟车程的慕尼黑,小米汽车欧洲研发中心悄然挂牌,成为系统性挖角的战略据点。短短半年间,至少五名宝马核心高管“转会”至此:
底盘技术主管鲁道夫·迪特里希(效力宝马23年老将)
FE性能管理与仿真主管扬尼斯·黑尔维希
前法拉利F1空气动力专家里卡德·艾瓜贝拉·马考
更令传统车企焦虑的是小米的“钞能力”。一份流传于宝马内部论坛的招聘启事赫然标注“月薪翻倍+期权激励”,彻底颠覆了德国汽车业薪资体系。当地工程师圈甚至流传起一句调侃:“在宝马工作至退休,不如选择跳槽至小米”。
IMG_0436.JPG
03 双向奔赴:野心与自由的技术革命
兰格的选择背后,是科技企业与传统豪门的力量消长。他在离职宣言中直言:小米汽车业务的迅猛开局与持续扩张,提供了“成为其中重要一员的机会”。数据印证了他的判断:SU7上市15个月销量破30万辆,YU7开售18小时订单达24万,7月单月交付量首破3万辆——这种指数级增长让百年品牌相形见绌。
更深层吸引力在于设计话语权的解放。在宝马,兰格需平衡历史包袱与电动化创新,iX的封闭式格栅已是妥协产物;而在小米,他有望践行更极致的“情感驱动设计”,摆脱传统车企的层层桎梏。正如他所说:“激烈批评也比平淡反应更有价值”。
04 行业洗牌: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反攻欧洲”
兰格的跳槽绝非孤立事件。它折射出中国车企从“性价比”到“技术流”的蜕变:
设计端:长安挖角大众设计总监,上汽引入布加迪威龙主创
技术端:宁德时代电池、华为智驾、小米生态链重塑产业标准
战略端:蔚来/小鹏/理想集体进驻慕尼黑,剑指欧洲腹地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赤裸:兰格官宣当日,小米港股涨超3%,宝马股价应声下跌1.2%。一位宝马前工程师的吐槽道破天机:“慕尼黑汽车圈分两派:等着被中国车企挖走的,和等着被中国车打趴下的。”
05 小米的豪赌:从“撞脸争议”到原创觉醒
对小米而言,兰格加盟恰逢摆脱设计质疑的关键节点。SU7曾被讽为“保时捷Taycan复刻版”,YU7更被贴上“青春版法拉利”标签。兰格的使命正是为小米注入原创设计基因,其先锋理念或将重塑两款重磅新车:正在研发的小米SUV与敞篷跑车。
但挑战同样存在:他的激进风格能否适应量产车的工程与成本约束?好在小米给予的自由度远超传统车企。若他能将打造i8时“用碳纤维颠覆车身逻辑”的魄力注入小米,中国电动车设计或迎来真正的“独立宣言”。
当德国工程师为中国车写代码
兰格的转身,恰如全球汽车业权力转移的隐喻。二十年前中国“以市场换技术”,二十年后雷军们直赴欧洲“抢人建厂”。慕尼黑研发中心里,碳纤维实验室的仪器昼夜不息,德国工程师为小米模拟纽博格林赛道的极端工况——这些场景宣告着:燃油车时代的秩序正在崩塌。
未来十年,当更多“兰格们”跨越阵营,汽车产业的设计语言与技术标准,或将由中国企业执笔书写。
(cr:网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