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24年12月8日,以“AI驱动 智领未来”为主题的2024东软睿驰新品发布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大会聚集了政府相关部门、行业组织的领导和专家、头部车企领袖及产业链重要合作伙伴相关负责人共200余人出席本次发布会,共同见证东软睿驰面向“AI定义汽车”时代的创新跨越,共同探索智能汽车产业加速变革的全新机遇。 发布会结束后,东软睿驰总裁兼CTO杜强、东软睿驰副总裁刘威、东软睿驰副总裁王宁接受了媒体群访,以下为群访速记。
澎湃新闻:这边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问一下关于行业的,我们作为一个重要的汽车供应商,从主机厂目前给到我们预测方面的情况来看,您对明年汽车市场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有哪些预判?第二,作为一个供应商,如何通过新技术应用来帮助车企提升竞争力,如何降低成本? 杜强:从现在掌握情况来看,中国整个汽车基本盘还是非常稳定的,整个汽车如果包含出海出口这部分,还是稳健增长,包括国家也给很多政策,刺激国内汽车消费。所以整个汽车升级换代非常快,特别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相关的占比越来越高。这个给特别是国内的品牌主机厂一个特别大的增长空间。这个整体大的趋势没有变化。 可能在个别领域,不同领域有不同挑战。比如说在国内中低价位车价格,包括市场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面对出海,也遇到一些贸易壁垒,整车出海维持到一个相对平稳阶段,未来更多是靠在海外投资建厂的方式来解决未来出海的问题。这个是目前整个市场的情况。整体来说还是积极向好的。 另外整个汽车技术,包括产品竞争,在24年已经相当激烈了,到25年还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里面涉及到技术有两个维度:一方面如何利用新技术帮助汽车降本,这个是很多主机厂,因为现实竞争,成本压力受到巨大成本压力,如何降本,如何快速开发技术,这种技术并不给车提供新的特性,新的属性,只是在成本降低角度,就需要导入很多特性,包括AI提升开发效率,降低成本,都在加快。 另一个维度,现在大家都讲汽车下半场,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包括今天讲的AI,软件比重,智能化比重,包括自动驾驶越来越高。一方面这些智能化软件和体验在汽车品牌里的比重会更高,过去我们认为豪华车是一个这样个概念,V8发动机加上真皮座椅,是这样的想法。现在再看,七成在于智能化,或者在软件上的体验,光是一个座椅,一个好的发动机,不足以在中国树立一个豪华品牌。 未来,在整个竞争路上,软件25年,包括端到端大模型,包括AI架构,都是车的竞争的焦点。 提问:我们选在年底发布三大产品,是不是概括市场变化的一些诉求,我们发布三大产品东软睿驰2025年,市场变化的一些预判? 杜强:确实是我们明年对市场的预判,最早我们谈SDV,如果从Tier1或者软件供应商来讲,说实话有点冒昧,谁也不想被别人定义,这些概念,包括AIDV都是从车企最先来的,车企面对AI核心浪潮技术冲击,他们的思考,他们的转型,带动我们软件供应商。明年我们看到市场至少在软件领域,智能化领域核心的趋势,面向AI应用的车云一体的产品,也是未来明年汽车市场,至少在软件上最核心的赛道。 提问:第一个问题问一下杜总,我们两段式端到端,为什么采用这种架构?第二个问题问一下刘威总,X —Box5.0,这个方案是支持P2P的升级,不同版本在功能和价值上有什么区别? 杜强:特斯拉FFD成功之后,大家开始研究端到端的说法,特斯拉属于One model。过去基于规则自动驾驶,等于把端到端切成多少片,每一片就成了自动驾驶系统,这个自动驾驶系统不需要数据。另外一个极端就是特斯拉one Model,只需要规则,这里面最佳应该是在中间路径,我们选择的端到端的架构,这里面传递到底是向量还是结果,如果把结果传递,可解释性和在中间做规则约束效果会更好,如果只是一个向量很难在中间层做规则约束。这个阶段,当前这个架构是一个比较符合中国车企当前时的自动驾驶。 提问:在中间做规则约束,从架构看,我们后面靠安全层做约束,这两者怎么理解? 杜强:每个厂商都有一些安全定义,在感知的结果,包括到后面规则,在很多环节,都会把产生结果做很多规则匹配和分析,以确保安全。我们可能没有把所有点完全画到一张图。 刘威:首先任何一个企业做一代产品,从市场出发,最终目的是要满足用户需求,所以我们现在今天发布这一代产品,首先不是一个特别大算力,我们没有选国外芯片,就是选一个国产芯片,就是100T左右的芯片。所以我们对这一代产品有一个合适的定义,我们最终卖给终端车企或者终端消费者,它在什么场景下使用这代产品,我们是有定义的,所以我们把产品首先从使用功能场景做了准确定义,我们限定一些场景,这一代产品是满足我们期望的目标用户,或者目标车企的需求。这是第一个。 第二,从技术维度去讲,今年中国车企头部车企领先的发布会,大家还是一步一个台阶往上走,第一从投入成本来看,包括技术难度挑战性来看,包括推出市场实践来看,我们选择了一个符合我们目标产品定义的,又能够在最快,最小代价投入,能够把它给上车的,所以就选择我们技术路线。 提问:我们支持P2P升级,J6E和J6M两个版本区别是什么? 刘威:功能定义有区别的,我们对于J6M的定义,能做的功能上限要比J6E上限要高。从传感器这个角度,J6M支持激光雷达,J6E上是不会,从产品维度上一个区别。另外一个从使用场景上,今天发布搭载J6E这个产品,把它命名为极致性价比高速,极致体验,能够在城市车道领航的功能,并不是说完全城区自动驾驶。J6M上,我们会进一步提升城区驾驶体验和使用场景,但是仍然不能完全做到城区全场景自动驾驶。因为我们也体验了行业内现在比较标杆性一些智驾的车辆,大家从用户体验上,从城区上还离用户期望还是有距离的,仍然有提升的空间。所以我们对J6这个产品本身定义是有明确的用户的使用场景和使用范围。实际上,J6E和J6M,未来车企如果有需求,会做进一步升级,那个时候做更多的需求。 提问:不能实现城市全场景怎么理解? 刘威:国内已经发布城区智驾的,他们还在不断升级,不断迭代,在功能场景上不能够满足要求,包括这些车企释放功能的时候,也是逐步的,比如说一开始不支持环岛,不支持大角度路口转向,其实每一代产品都有它使用的边界。 提问:第一个问题,您讲了从AI这个变化过程,您也讲到一些变化,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挑战,不是每家供应商都有能力赋能这个变化。第二个问题,关于端到端,是基于目前行业发展现状最佳选择,现在行业来说,很多从两段式到一段式,对于发展路线有没有什么研发具体的规划?第三个问题,您刚刚演讲关于车云协同平台,现在面临越来越大的算力的要求,包括已经在云端部署,对于未来平台拓展性以及后续拓展性有没有什么影响? 杜强:整个OS进化,在手机系统的进化,手机最开始ChatGPT出现,ChatGPT是一个应用,它只能给用户提供一些建议,和用户做一些对话,客户需求不仅限固定在这些内容,需要ChatGPT的能力,手机的解决方案,ChatGPT开发API,我们和ChatGPT合作,这种模式在汽车内不是特别成熟,汽车成立方式把所有AI基础设施变成系统,就像把网络存储这些系统服务放在操作系统,这是一个道理。包括我们开发商业游戏,是底层。AI这部分技术架构越来越厚,每个应用开发者或者每个车企开发难以承担,这部分沉淀下来,只能由中间件操作系统供应商,中间件供应商结合厂商开发,这里面是一个基本的定位。 最后一个阶段,所谓Agent,因为你想想你的手机100多个应用,100多个图标,你很多需求是跨应用,比如说我要出差,需要订很多酒店、票,应该一句话告诉手机,手机把所有应用功能全串起来,一站式完成,而不是到一个一个应用里面去点。这个应用到汽车领域,包括座舱、智驾这些功能,车的应用更多。原来一个一个数据需要一个一个去实现,未来操作系统整个框起来,变成一个Agent。这里面大模型供应商,我们操作系统供应商和车企共同打造。 刘威:关于两段式或者一段式或者生成式。两段式跟车企合作,联合开发,第一个它有使用场景,更贴近终端用户。第二它有数据。对于One model,或者生成式,本身AGI通用模型也好,或者生成式模型,不是睿驰所覆盖的领域,我们更多是使用。但是我们会做哪些事是围绕车企来展开,比如说One Model和合作伙伴,使用它的一个AI大模型,我们要解决上车的问题,我们在这里面会解决部署的问题,优化的问题,因为现在芯片没有这么大的算力。这些功能化的问题。模型本身,特别通用大模型,生成式大模型,睿驰不会自己做,我们和行业生态合作伙伴一起做。我们更多聚焦在专业模型上面,帮助车企做更多面对更多消费者,能够提供不同场景使用功能的东西,特别打通这些场景之间无缝切换的事情是我们在做的。我们要解决系统设立问题和功能化的问题。 提问:按照现在一些车企或者供应商他们规划是普遍把这个量产上车的时间放在2025年,是否认同这个时间点和趋势? 刘威:东软睿驰今年推出上车时间也是明年,我们是第一批量产,功能上车的这样一些供应商。每个车企也好,每个供应商也好,都有自己的技术路线,我们选择最合适的芯片做最合适的产品,在最合适时间推向市场。 王宁:我们在2023年完成车云一体的架构,我们去年的介绍已经完成这个架构量产,把云端案例和车内通讯做了一次连接,今天为止,我们把连接这个事情解决了,就要解决计算问题。现在新的整车架构,已经跟现在泛IT和互联网逻辑越来越像,网格化连接和计算分布式,现在每一个整车越来越像一个智能单体计算体,需要连接的可能性和算力可能性,我们是整个泛连接网联。今年发布的时候,在原有连接和计算能力之上,增加对应用AI能力的引入,我们功能依赖于云端GPU,AI包括算力能力。如果说它所需要的算力越大,它需要依赖云资源设施越多,反过来功能和算力成为一个相对比例性。这是第一个。 第二,未来我们会把连接跟计算再一次把通用模型跟专业模型,跟整车服务化彻底打通,在3.0时代来临之后,会把我们专用模型跟整车SOA架构彻底融为一体,到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发布的时候不仅仅在车内OS这方面,一定会涵盖在专用云和车内怎么构成完整一体智能OS,这是未来在发展过程当中确定性的目标。未来,我们会在云端形成一个通用模型,在车控,在动力,在人机交互一定形成相应的可能性,跟人的生成式再去打通。未来会看到更多去App化,而不是App越来越多。越去App化需要智能连接,未来在云端打通生态反而要求更强。所以现在做的事情,尽量多的跟生态,跟通用模型提前做好基础设施工作。所以我们东软睿驰秉承两个原则:一个是做能力赋能,第二做基础设施构建,像水,像煤气,像管道这样,把这个事情做好。才会在上面辅助工具链,帮助他们开发更多可能性应用,以后对于用户来讲期望是无感化。这个是未来我们对这方面的期待和期许。 新华社:大家都在预测明年价格战越打越激烈,这种情况下跟供应商关系会出现,整个车有多少意愿愿意投入到AI这件事情,论坛的时候也听到,现在特斯拉差距越来越大,如果不在这个上面投入,后面国际性怎么去弥补这样的差距? 杜强:我理解在几维度:一个是自动驾驶,一个是人车交互,这两块是车企当前促进品牌,促进销量最核心的。投入尽量多的集中在能够表达它的独特性,竞争性的点。从东软睿驰看到市场,我们客户都是在加大投入,在这个过程中,AI能给客户具体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具体给车企带来什么回报,创造什么现金流,这个是先不关注。他们现在关注的,绝对不要丢弃这条赛道,AI定义汽车这个赛道一定要占据,投20亿或者十几亿,先把这个赛道占了。先上了这个道之后,通过迭代,通过数据反馈,发现这里面价值,能够带来什么回报。这个投入并不是说一个成本效应,不像那些偏硬件零部件厂商。对于睿驰业务,包括OS,包括自动驾驶,这些跟AI相关,最核心是在软件这个领域。从睿驰角度来说,目前没有受到主机厂特别强烈成本上控制的压力,这边的机会包括它的预算,包括未来成长性,目前来看都是非常好的,都是快速成长的。 提问:他们愿意给我们做投入,还是自己会做一些投入? 杜强:他们自己投入过程中,会跟睿驰进行合作,这个东西是相互的。 提问:就产品提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2024年端到端上车的元年,东软睿驰发布了端到端大模型新一代产品,这款新一代产品较上一代4.0产品,有哪些差异化功能?以及了解到整个行业当中出现了关于端到端大模型中等算力的产品,相比于我们竞争对手相比,我们东软睿驰有什么差异化亮点? 刘威:上一代产品量产的是感知模型,已经上车了。今天我们发布的,相当于把规控模型也上到端到端,所以我们场景虽然算力上没怎么提升,但是使用场景上,到下一代我们支持城区的,大部分场景可以支持,从功能使用场景和功能体验上都区别于上一代。 从成本来说,跟上一代产品某些产品可能不但没有涨价,反而成本下降了,应该说性价比又进一步提高了,这是跟上一代产品相比而言,它的差异性。 另外端到端跟市场同行比,大家对端到端的理解和技术方案都不完全一致,对产品定义也不尽相同,对产品所要面向的终端用户,或者面向车企的车型,在市场当中定位也不尽相同,这些都是区别点。 从技术来说,这次发布的,是一个无边界的套件,是一个开始,并不是结束,最终要扩展到全场景,可能不是在J6E或者J6M这个平台,我们一直秉承所有东西都是一套架构,从传统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是一套架构,当然这一套架构里面有不同的,像今天发布的面向AI大模型标准中间件,就是我们新增加的,这些东西我们会维护一套架构。可能是不同产品上面完全部署的模型,或者功能是不尽相同的。 界面新闻:有老师提了价格战的事情,价格战传导到供应商,对我们东软睿驰有什么影响?和去年相比,今年影响变化在哪里?刚刚会议上也提到AI人工智能最后发展要有前瞻属性,是一种主动智能,有没有可能预测一个大概时间点,因为现在看车上面还是一些指令性交互,主动智能还看不到,体验不到,有没有大概预测时间,什么时候能见到?我们想达到这种,还有车企和供应商还需要做什么? 杜强:车企供应商特别容易传递到硬件供应商,OS,包括车云一体,是车的一个研发成本,车企投多少研发,一个大的车企面对今天这么卷的市场,这么强的技术升级换代,它的研发投入非常大,今天东软睿驰产品是硬件形态,这些就会非常明显传导到各个厂商。相对来讲,最后转型过程中,数据化、AI化、智能化,包括端到端自动驾驶转型,这笔费用对车企预算来讲是研发投入,这部分资金会越来越大,因为竞争更多体现在技术环节,不是单纯像服装拼价格,拼款式,是真正的技术内涵。特别是AI,包括OS有一个帮车企降本的属性, OS和AI就是在成本压力过程中,一个逆向的赛道。这个赛道从今年整个汽车软件,OS这一块,是快速发展。这个状态是非常好的。 第二,关于AI在车内未来会是一个什么终极形态,包括时间表?首先在车内终极形态,大家没有一个共同认知,我不是特别愿意把车当成一个拟人化的工具,情感属性对于我这样的客户来讲不是必须,AI就是提升效果,提升整个体验,不需要承载我的情感。有一些人我在车上一个人,在车上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时间,会有这种情感需求,这个是没有问题。关于人工智能时间尺度问题,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讲10年之后,以现在三立增长速度,基本上5.7个月去Double一个算力能力,会在2034年达到对人脑每一个蛋白质固体仿真算力,那个时候不需要任何算法,一个一个蛋白质仿真,就能达到人脑算力水平。在10年尺度之内,达到和超越人的水平,到底是两年还是三年还是五年,包括如何把车企的数据拉通,都会大幅度缩短技术时间,再晚不会晚于2034年,那个时候成本是另外一个事情,会不会油箱对低廉的,能够达到您刚才说的诉求。我个人来讲,对于人工智能,包括在车内落地时间表,相对来讲还是比较乐观的。 提问:我是来自一个自媒体,因为我今天对AI OS首先对这个理念非常认可,更直接了解一下,我们东软睿驰这次产品,现在在整个市场上竞争力也好,或者市场份额也好,是怎样一个预估,优势在哪里?刚才提到对于智驾产品很多,市场份额相对来讲前景很大,想了解东软自身的优势,我们圆桌还请到阿里巴巴的朋友们,阿里巴巴也在做类似于AIOS,我们跟阿里巴巴系统供应商是怎样的合作关系?还是一个竞争对手的关系?如果是竞争对手,和这些竞争对手相比起来你们优势在哪里? 杜强:我们整个操作系统,车内OS这个部门,大家可以类比成智能手机的系统,智能手机迎接AI过程中,包括现在很多新的鸿蒙,包括新版OS有很多系统级AI,有了一些初步的AI系统,这一块在汽车领域仍然是一样的,在AI定义汽车过程中,不会凭空出现一个全新的OS,替换掉过去iOS、安卓、鸿蒙,会出现在原有的操作系统之上,就是AI。你刚才说东软睿驰操作系统,这些东西映射到东软睿驰基础软件、中间件,在国内地位,我们NeuSAR核心产品,至少在国内供应商里是头部的。在AUTOSEMO成立时,从中国最开始面对汽车操作系统、中间件,睿驰一直是占据主要地位。包括今天市场份额也是一个头部地位。我们在OS这个领域不光服务车企,还服务Tier1,按控制器量产已经数千万台。这个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我们跟阿里是合作关系,整个汽车领域应用需要一个基础大模型,基础大模型需要跨行业,1+N+X,中国最后产生一个或者两个,不会产生很多,对整个算力和数据消耗很好。阿里汽车板块定位这个1,如何在汽车上的应用。车企需要能力跟阿里提供的能力,这里面你可以理解,是一个假设车企需要互联应用,阿里提供是一个交换机、路由器和英特尔芯片,中间需要大量的技术,需要软件,需要服务,需要应用,这是非常多的程序,这些程序不光阿里能对应,这里面最主要睿驰跟车企进行合作,阿里跟睿驰是一个非常Open合作伙伴关系。 提问:我们在原有操作系统上增加一些AI,刚才提到中间件,我们从SDV到AIDV,在汽车标准有哪一些标准? 杜强:这个部分仍然需要,有很多人讲AI来了之后,这些软件没有了, 这是一个错误观点,大脑再智能,跟身体连接和驱动,控制的手脚,控制消化系统,不能全靠自动化,自动化睡觉的时候不呼吸了吗,不消化了吗?中间件解决的层面SOA化,把它服务化,变成一个API,开发商一堆API,这个API在SDV时代,开发是有限,在AIDA时代会越来越开放,因为AI控制域会越来越广,现在看到AI多数在人机交互,不敢去控制自动驾驶,也不敢控制底盘和动力,因为还有很多安全性问题没有解决。但是AI安全性问题,大家都在解决如何交付一个可靠的AI,让它不断做内容,不会让它胡来,越来越多的AI走向一个可靠的方面。我们在软件向AI开放更多更多的接口,这些接口打通之后,都被AI调用,AI解决是一个智能化问题,调这个接口底盘就会调一下,这样的接口是相互促进的,未来即便在终极形态AIOS,首先大脑分三层,大脑皮层负责智能化,这三层是叠加,不是全部被AI替代。 提问:我们作为嘉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有什么战略规划? 王宁:东软睿驰在成立之初,我们母公司就是上海,东软睿驰上海公司,也是借助与整个嘉定市政府对我们的支持,包括汽车城的领导也来了,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本身嘉定汽车城属于在上海这块属于汽车产业最核心的基地,有非常强的人才厚度,也有很强的对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我们在上海的园区里面,旁边就是地平线芯片,隔壁就是智己汽车,旁边还有小鹏,还有蔚来,产业链、供应链对我们发展来说非常关键。 回到你的问题,对于未来,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些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成一个合力,我们是本着一个开放的平台,一个开放的产品,我们要合力,因为同济在旁边,跟我们产学研一体化未来也是我们重要的环节,当然希望在未来企业更大发展的时候,有更好的资本平台和金融平台和IPO平台,也我希睿驰期待的借助于嘉定,借助于金融可以吸取的东西。希望未来在金融合力当中,嘉定帮助睿驰一起,更好发展,更好为本地产业和我们企业更好上一个大的平台。这也是有助于未来相对创新性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人才的问题,供应链的问题,未来资本合作的问题,这个是企业未来5年、10年持续提高,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提问。
|